近年来,儿童福利机构中收治的弃婴普遍患有严重的遗传代谢以及先天性疾病,病情复杂,新生儿所占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弃婴的诊疗、护理、养育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济南市儿童福利院通过研究创新,探索出一套将护理运行与养护结合的护理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儿童福利机构中因护理队伍人员少、护理工作繁重而带来的护理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院内孤残儿童的护理质量。
一、科学划分合理布局,优化护理管理体系资源配置
孤残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病情复杂,卧床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必须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情况的变化,对于大龄儿童,更能够便于儿童的生活护理与管理,只有合理的划分区域,才能有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也更好的护理管理。患儿住院时如因交叉感染等原因感染后,有2-3周的潜伏期,为防止患儿出院后院内交叉感染,有效的杜绝各种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患儿出院后必须进行隔离观察。
一是采取实施跨专业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患儿的抚育、康复、教育、养护需求,合理安排生活区域,实现整体化护理。社工科每月组织跨专业评估小组对新入院观察期满儿童以及各个区域不适合现区域居住的儿童进行评估,进行合理的调整,合理安排区域,转接科室进行严格的交接,以保证对患儿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教育、康复、技能化培训,实现患儿的整体化护理。评估后,社工科完善每个儿童的评估档案,整理入册。
二是实施按区域分类管理。各科室根据儿童的病情、年龄、性别划分各个区域,各个区域再分病种、分性别、分年龄、分病情划分各个房间。特护区由专业的护士和护理员组成,对于危重患儿有利于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对重病、重残、体弱、手术、特殊护理、传染病患儿给予重点观察与护理。
三是建立隔离区。由专业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护理员组成,对出院后的患儿进行隔离观察与护理,3周后病情稳定转入原科室区域。
二、采用多元化护理模式,对孤残儿童实行个性化护理服务
我院各个区域护理人员组成较复杂,受专业水平、学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护理工作中存在纠纷,互相容易产生依赖性,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孤残儿童的护理质量水平不能很好的提升。我院以提升护理质量为目的,一方面,对患儿护理采取分层级管理模式,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养护区区长、护士、护理员、爱心家长四个护理层级。其中,养护区区长,负责本区域护理技术指导、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区域护士、护理员、爱心家长的管理工作;护士 在区长的指导下工作,严格履行护士岗位职责和护士操作规程,为避免造成院内交叉感染,护士分为特护室治疗护士和观察室治疗护士,药品分别按区域单独分发、摆放,物品、消毒用品分别规范管理;配合并参加各种医疗服务,完善患儿的免疫接种,做好筛检工作,积极有效地预防各种传染病在福利机构的暴发流行;护理员具体负责患儿的生活护理,各个区域房间固定、人员固定、儿童固定,能够较好地形成依恋关系,实现早期干预和融合;爱心家长按照护理操作规范,负责孤残儿童的全面生活护理,24小时陪伴,与患儿融合相处,分管儿童固定,积极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大龄残疾儿童,培养他们建立依恋关系,培养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的能力。分层级护理的实施,明确了各个护理岗位的责任分工,有效的提高护理水平的同时,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打造了一支高效团结的护理队伍。
另一方面,根据福利机构儿童个体化差异明显、危重、特殊护理、传染病患儿护理需求的特点,对早产、危重患儿、手术后患儿及传染病患儿采用个案护理模式,给予个性化护理。一是对病危、病重患儿及早产、低体重儿,以及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加强护理的患儿,由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护士和经验丰富的护理员给予个体化护理。细化护理工作流程,基础护理到位,积极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保证护理质量;密切观察病情,填写危重患儿护理记录单,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病情变化等,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实现患儿的病情动态监测,实施及时救治,有效提高了患儿的生命质量,体现专业护理的积极作用。二是对各种手术后患儿,给予专业术后护理,协助医生给患儿术后换药、复查、进行特殊检查等,以促进早期恢复。三是对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患儿系统化、个体化、连续的护理特点,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安排护理小组专人护理,注意个人防护;奶具、餐具、衣服、被褥、玩具等物品专用,专人清洗、消毒管理;医疗垃圾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规范处理;加强患儿的病情观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和生活护理;经常与患儿沟通与互动,培养患儿积极乐观的性格。
三、强化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护理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
福利机构接收的弃婴残疾程度来越重,卧床患儿越来越多,基础护理工作要求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化需求逐渐增大,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护理人才队伍作为基础,从而保证护理质量的逐步提高。
一是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班次,取长补短,发挥工作人员自身优势,关注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化护理业务知识学习与培训。每月组织医护人员及护理员进行护理业务知识的培训,与合作医院的医疗、护理专家联系,有针对性地对我院医护人员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并给予护理技术指导;加大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频次,从细节入手,使护理人员掌握特殊疾病患儿的具体护理操作能力,拓展专业知识能力。三是广泛开展技术大比武活动。每年组织护理技术操作比赛,强化服务意识,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四是积极鼓励执业护士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更好的结合孤残儿童的实际护理工作,逐步提高护理专业知识能力。
四、完善护理质量监督机制,确保护理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
一是建立护理质量监督检查小组,由一名业务院长负责,医护中心科长负责组织各科室护理骨干,每月对全院的儿童护理情况、区域卫生情况、护理人员仪容仪表、护理文书、物品消毒等进行检查,书面通报提出整改措施,监督整改。二是注重护理档案的管理。各个区域护理记录详实,完善交接班记录、护理巡视记录、消毒记录等,详细记录患儿病情、出入量、二便性状等,实现动态化管理,每周进行护理成长记录、五项指标监测;爱佑新生项目平台的护理记录,成长档案、病情记录、住院信息资料完整,并及时留取照片资料;遇有转科、转院情况,严格填写交接记录,详细记录患儿的身体状况及生活护理情况。三是严把护理质量的环节质控管理。各区区长每周进行本区域护理质量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有效提高孤残儿童的护理质量,促进医疗护理保障制度的完善,使新发病患儿数明显减少,住院患儿病程短,病情轻,无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儿童福利机构是一个特殊行业,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孤残儿童的生命和健康。随着福利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孤残儿童的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已大大提高,护理人员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者,迫切有一套完整的护理管理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队伍,赋予孤残儿童的生活更多的意义。福利机构需要有自己的护理管理工作体系,形成监督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让优秀富有爱心的护理人员陪伴孤残儿童的成长,是护理人员的价值体现,更是爱心与责任的融合与升华。